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中原軍區(qū)南路軍在此浴血突圍,劉鄧大軍、李先念部隊在此留下光輝足跡。如今,漫步孝昌縣王店鎮(zhèn)磨山村,石徑曲巷間,游客穿梭于村史館、紅色驛站;密林深處,“坦克”轟鳴、“槍聲”陣陣,軍事體驗如火如荼。
今年“五一”,這個曾以石磨聞名的千年古村,憑借“紅色+軍事”沉浸式體驗火爆出圈,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“寶藏地”,帶動周邊農家樂、民宿收入增長300%。
從“空心村”到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的“湖北旅游名村”,磨山村的蝶變密碼是什么?答案在于深挖“紅”(紅色文化)、激活“綠”(綠色生態(tài))、傳承“古”(石藝文化),走出了一條紅色基因賦能鄉(xiāng)村振興的特色之路。
漫步磨山村,革命印記觸手可及:石磨和石子鋪成的小路蜿蜒伸展,磨山賦石刻、無名烈士墓等12處紅色遺跡靜述崢嶸歲月。
7月2日,王店鎮(zhèn)組織黨員干部走進磨山村,沉浸式學習三大精神。大家駐足展館凝視史料、影像,在紀念廣場舉拳重溫誓詞,重走“突圍路”,接受精神洗禮?!扒拜厒冊诮^境中的智慧與信念,正是我們振興鄉(xiāng)村的精神燈塔?!蹦贻p干部樂露露感慨道。
近年來,磨山村籌資800余萬元,改造提升12處紅色遺跡,編纂村志,收集40余件革命文物陳列于磨山村史館等處,打造“一山五館”紅色研學路線,傳承弘揚紅色文化。
“將紅色教育融入體驗,讓游客在玩中感悟,寓教于游?!蓖醯赕?zhèn)黨委副書記、鎮(zhèn)長袁由剛道出創(chuàng)新密碼。如今,磨山紅色研學線路年接待游客8萬余人次,開展活動超200場,紅色文化在互動體驗中煥發(fā)新生機。
盛夏的磨山,蔬果飄香。故鄉(xiāng)情農家樂里,負責人楊柳葉和工人正忙著將收購的紅辣椒制成剁椒。
作為返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青年,楊柳葉從農家樂起步,如今執(zhí)掌特色餐飲、石屋民宿、電商服務站,去年營收達300萬元,帶動30位村民就業(yè)、戶均增收2萬元?!凹t色研學帶來了人流,更帶來了財路!”
“紅為引,綠為基,古為韻,三色融合方能點燃共富引擎。”省教育廳駐村工作隊隊長陳洪毅點明關鍵。該村成立磨山印記生態(tài)開發(fā)有限公司,整合項目資金1500余萬元,完善電商服務站、生態(tài)停車場等旅游配套設施,貫通產業(yè)環(huán)線串聯周邊資源。同時,引進市場主體打造“磨山印象”品牌,發(fā)展石藝民宿、原生態(tài)餐飲。
在電商直播間,楊柳葉邊削萵筍邊直播:“訂單不斷,供不應求!”“磨山印象”運營半年,就銷售農副產品和土特產總值100萬元。
紅色資源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“紅色福利”。村民黃三桂見證巨變:“路好了,景美了,村子越來越紅火!”曾經的空心村,如今帶動周邊5個村500余人就業(yè)增收,每年10萬余名游客為村莊旅游消費注入活力,磨山村集體年增收50余萬元。
在侯呂灣的稻田里,早稻長勢喜人?!岸嗵澙宵h員、小組長帶頭搶修水渠泵站!”村民感激地說。今年4月,插秧季遇旱情,磨山村“兩委”迅速發(fā)動呂慶濤、呂仕楚等老黨員、小組長,帶頭連續(xù)奮戰(zhàn)5天,及時疏通渠道,解了燃眉之急。
為民服務、勇當先鋒,這是磨山黨員干部傳承先輩精神的生動寫照。
善治之基,在于織密“紅色根系”。磨山構建“村黨總支——灣組黨支部(黨小組)——黨員中心戶”三級組織網,將紅色堡壘筑在基層最前沿?!袄宵h員、中心戶熟悉村情,有號召力,是治理前哨和主心骨?!贝逯娏终f。去年曹家凹環(huán)境整治,通過屋場院子會,黨員帶頭,群眾一呼百應、投工投勞,如今干部群眾共同參與“周五村莊清潔日”已成習慣。
紅色基因已融入村規(guī)民約,成為基層治理的精神內核。人居環(huán)境整治長效管護、美麗鄉(xiāng)村試點建設,在紅色精神滋養(yǎng)下,磨山村治理效能持續(xù)釋放,先后獲評省級綠色示范村、全省最具影響力美麗鄉(xiāng)村等。
村口路牌上,“千年古村,紅色磨山”八個大字在余暉中熠熠生輝;山間小徑上,“小紅軍”稚嫩的宣誓聲回蕩;電商服務站里,土特產整裝待發(fā)……
“紅色是磨山的根,更是振興的路?!闭雇磥恚逯娏中判臐M懷:“我們將深挖紅色資源,借力武漢都市圈,發(fā)展康養(yǎng)經濟,以紅引流,以產反哺,讓這條融合紅色基因與時代氣息的振興之路越走越寬!”
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中原軍區(qū)南路軍在此浴血突圍,劉鄧大軍、李先念部隊在此留下光輝足跡。如今,漫步孝昌縣王店鎮(zhèn)磨山村,石徑曲巷間,游客穿梭于村史館、紅色驛站;密林深處,“坦克”轟鳴、“槍聲”陣陣,軍事體驗如火如荼。
今年“五一”,這個曾以石磨聞名的千年古村,憑借“紅色+軍事”沉浸式體驗火爆出圈,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“寶藏地”,帶動周邊農家樂、民宿收入增長300%。
從“空心村”到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的“湖北旅游名村”,磨山村的蝶變密碼是什么?答案在于深挖“紅”(紅色文化)、激活“綠”(綠色生態(tài))、傳承“古”(石藝文化),走出了一條紅色基因賦能鄉(xiāng)村振興的特色之路。
漫步磨山村,革命印記觸手可及:石磨和石子鋪成的小路蜿蜒伸展,磨山賦石刻、無名烈士墓等12處紅色遺跡靜述崢嶸歲月。
7月2日,王店鎮(zhèn)組織黨員干部走進磨山村,沉浸式學習三大精神。大家駐足展館凝視史料、影像,在紀念廣場舉拳重溫誓詞,重走“突圍路”,接受精神洗禮?!扒拜厒冊诮^境中的智慧與信念,正是我們振興鄉(xiāng)村的精神燈塔。”年輕干部樂露露感慨道。
近年來,磨山村籌資800余萬元,改造提升12處紅色遺跡,編纂村志,收集40余件革命文物陳列于磨山村史館等處,打造“一山五館”紅色研學路線,傳承弘揚紅色文化。
“將紅色教育融入體驗,讓游客在玩中感悟,寓教于游?!蓖醯赕?zhèn)黨委副書記、鎮(zhèn)長袁由剛道出創(chuàng)新密碼。如今,磨山紅色研學線路年接待游客8萬余人次,開展活動超200場,紅色文化在互動體驗中煥發(fā)新生機。
盛夏的磨山,蔬果飄香。故鄉(xiāng)情農家樂里,負責人楊柳葉和工人正忙著將收購的紅辣椒制成剁椒。
作為返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青年,楊柳葉從農家樂起步,如今執(zhí)掌特色餐飲、石屋民宿、電商服務站,去年營收達300萬元,帶動30位村民就業(yè)、戶均增收2萬元?!凹t色研學帶來了人流,更帶來了財路!”
“紅為引,綠為基,古為韻,三色融合方能點燃共富引擎。”省教育廳駐村工作隊隊長陳洪毅點明關鍵。該村成立磨山印記生態(tài)開發(fā)有限公司,整合項目資金1500余萬元,完善電商服務站、生態(tài)停車場等旅游配套設施,貫通產業(yè)環(huán)線串聯周邊資源。同時,引進市場主體打造“磨山印象”品牌,發(fā)展石藝民宿、原生態(tài)餐飲。
在電商直播間,楊柳葉邊削萵筍邊直播:“訂單不斷,供不應求!”“磨山印象”運營半年,就銷售農副產品和土特產總值100萬元。
紅色資源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“紅色福利”。村民黃三桂見證巨變:“路好了,景美了,村子越來越紅火!”曾經的空心村,如今帶動周邊5個村500余人就業(yè)增收,每年10萬余名游客為村莊旅游消費注入活力,磨山村集體年增收50余萬元。
在侯呂灣的稻田里,早稻長勢喜人?!岸嗵澙宵h員、小組長帶頭搶修水渠泵站!”村民感激地說。今年4月,插秧季遇旱情,磨山村“兩委”迅速發(fā)動呂慶濤、呂仕楚等老黨員、小組長,帶頭連續(xù)奮戰(zhàn)5天,及時疏通渠道,解了燃眉之急。
為民服務、勇當先鋒,這是磨山黨員干部傳承先輩精神的生動寫照。
善治之基,在于織密“紅色根系”。磨山構建“村黨總支——灣組黨支部(黨小組)——黨員中心戶”三級組織網,將紅色堡壘筑在基層最前沿?!袄宵h員、中心戶熟悉村情,有號召力,是治理前哨和主心骨?!贝逯娏终f。去年曹家凹環(huán)境整治,通過屋場院子會,黨員帶頭,群眾一呼百應、投工投勞,如今干部群眾共同參與“周五村莊清潔日”已成習慣。
紅色基因已融入村規(guī)民約,成為基層治理的精神內核。人居環(huán)境整治長效管護、美麗鄉(xiāng)村試點建設,在紅色精神滋養(yǎng)下,磨山村治理效能持續(xù)釋放,先后獲評省級綠色示范村、全省最具影響力美麗鄉(xiāng)村等。
村口路牌上,“千年古村,紅色磨山”八個大字在余暉中熠熠生輝;山間小徑上,“小紅軍”稚嫩的宣誓聲回蕩;電商服務站里,土特產整裝待發(fā)……
“紅色是磨山的根,更是振興的路?!闭雇磥?,村支書樊軍林信心滿懷:“我們將深挖紅色資源,借力武漢都市圈,發(fā)展康養(yǎng)經濟,以紅引流,以產反哺,讓這條融合紅色基因與時代氣息的振興之路越走越寬!”
網友評論網友評論文明上網理性發(fā)言,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